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?关于闻一多,邓稼先的事迹 闻一多的著名

闻一多的事迹材料 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?关于闻一多,邓稼先的事迹 闻一多的著名

大家好,关于延安一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过没关系,由于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的聪明点,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难题,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无论兄弟们的难题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
这篇文章小编将目录

  • 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
  • 关于闻一多,邓稼先的事迹
  • 赵超构的个人生平

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

闻一多(1899年11月24日-1946年7月15日),本名闻家骅,字友三,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,中国现代辉煌的爱国主义者,坚定的民主战士,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,中国的挚友,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。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。1916年开始小编认为‘清华周刊》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。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《七子之歌》。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《死水》。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,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。

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。

扩展资料

在创建格律体时,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,就是三美: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,绘画的美,并且还有建筑的美。

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,包括节奏、平仄、重音、押韵、停顿等各方面的美,要求和谐,符合诗人的心情,流畅而不拗口——这一点不包括为独特效果而运用声音。

关于闻一多,邓稼先的事迹

1、闻一多——枪杀遇难

1946年7月11日,民盟负责人、著名社会教育家、当年救国会七君子其中一个的李公朴,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。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,控诉反动派的罪行。他为《学生报》的《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》题词:“反动派!你看见一个倒下去,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!”

1946年7月15日,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,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,没有安排他发言。但他毫无畏惧,拍案而起,慷慨激昂地发表了《最终一次演讲》,痛斥国民党特务,并握拳宣誓说:“我们有这个信心: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,真理是永远存在的”。

“我们不怕死,我们有牺牲灵魂,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,前脚跨出大门,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!”下午,他主持《民主周刊》社的记者招待会,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。散会后,闻一多在返家途中,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,身中十余弹,不幸遇难。

2、邓稼先——“许身国威壮河山”

1979年,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,原子弹坠地被摔裂。邓稼先深知危险,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。

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“抱”了摔裂的原子弹,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。结局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,肝脏破损,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。

随后,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。在步履艰难之时,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,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:“你们还年轻,你们不能去!”

1985年,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,仍想参加会议。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。

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,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,平静地说:“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,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。”

扩展资料

闻一多,中国现代辉煌的爱国主义者,坚定的民主战士,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,中国的挚友,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。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。

1916年开始小编认为‘清华周刊》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。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《七子之歌》。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《死水》。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,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。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。

邓稼先,中国核武器研制职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,为中国核武器、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。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,在读书求学期间,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。1937年北平沦陷后,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。

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,他随大姐去往昆明,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。1948年至1950年,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,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,毕业当年,他就毅然回国。

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进步的主要组织者、领导者,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,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,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,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全球先进水平。

赵超构的个人生平

赵超构(1910~1992年),笔名林放。清宣统二年(1910)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(今属文成县大峃镇),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(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)。赵匡胤四十一代孙。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,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,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。民国十八年(1929)去日本,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,任南京《朝报》。民国27年任重庆《新民报》主笔,撰写《今日论语》。民国33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,发表系列通讯《延安一月》,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诚实情况。赵超构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,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,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。1929年,他去了日本,1934年,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,任南京《朝报》。1938年,赵超构任重庆《新民报》主笔,撰写《今日论语》。1944年,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,发表系列通讯《延安一月》,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诚实情况。1946年,参与筹建《新民报》上海版晚刊,任总主笔,并为《人世间》杂志撰写专栏杂文,篇幅短小,但笔酣墨饱。远至全球各地政坛风波,战场烽烟,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、市井琐事,无不聚其笔端。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,发为评论,切中时弊。发生在境内的“臧大咬子血案”、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、闻一多大会、摊贩事件、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,都著文发表于《今日论语》,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,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。1947年5月,《新民报》上海版被勒令“永久停刊”。1948年冬,赵超构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香港,次年进入解放区。上海解放后返沪,赵超构继续主持《新民报》晚刊职业。1958年报纸改名《新民晚报》,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。赵超构任社长,提出“广、短、软,软中有硬”的办报方针,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在晚报辟《未晚谈》专栏,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难题,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。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,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、政协常委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、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、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职业者协会副主席等职。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,深受读者喜爱。出版的文集有《延安一月》、《世象杂谈》、《未晚谈》、《林放杂文选》等。1992年2月13 日,赵超构卒于上海。

关于本次延安一月和闻一多事迹300字左右的难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,如果解决了无论兄弟们的难题,我们非常高兴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